重磅!鄭州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發布,重點抓好7大方面工作
鄭州市人民政府網站6月15日發布《鄭州市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我市將圍繞努力實現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切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重點抓好穩增長、高質量發展、區域協調發展、全面深化改革、宜居宜業宜商新環境、打好三大攻堅戰、改善民生等七大方面工作。


2020年的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建議是:
生產總值增長6.5%左右;
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左右;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漲幅控制在3.5%左右;
全社會研發投入經費增長15%左右;
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節能減排、環境保護等指標完成國家、省下達任務。

按照部署,今年我市要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加快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等重點領域項目建設,扎實實施297個市本級政府投資項目,力爭全年投資突破千億元。統籌推進總投資2.11萬億元、912個省市重點項目建設,確保完成年度投資。積極推動35個2020年招商引資網絡集中簽約項目建設,加快推進一批前期項目變為新開工項目工作進度,9月底之前正式開工。聚焦先進制造業、新基建等九大領域,2020年謀劃億元以上重大項目2068個。
加快消費擴容提質,針對“一老一小”,多渠道增加養老、托育等服務供給;針對年輕人,積極發展“新零售”商業模式。加快推進國家步行街改造提升試點工作,著力提升二七商圈、紫荊山商圈等發展水平。

針對“夜間經濟”,我市要研究制定推進“夜間經濟”發展行動計劃,做大做強“夜間經濟”。發展共享經濟,推動5G試點城市及5G基站和規模組網建設,加快5G規模化商用,實施5G+示范工程,落地一批應用示范項目。

聚焦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力爭電子信息、汽車及裝備制造等6大主導產業的規模占工業比重達到72%左右。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比重達到25%以上。新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0家。培育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工業大腦”5—6個,“上云企業”達到1.8萬家。
聚焦生產性服務業提檔升級,編制實施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力爭創建各類國家、省級服務型制造試點示范20家以上。高標準編制物流口岸發展規劃,逐步打造全國冷鏈配送“鄭州標準”,力爭2020年全市物流業增加值達到925億元,增長8%左右,國家A級以上物流企業突破100家。
聚焦發展數字經濟,確保國家超級計算鄭州中心等項目投入運營,加快鯤鵬軟件小鎮、中國智能傳感谷等一批重點項目、園區建設。積極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高標準改造提升“菜籃子”生產示范基地5000畝,盡快恢復生豬產能。

聚焦創新驅動發展,實施創新平臺建設和創新主體培育兩大工程,力爭全年引進高端創新資源在鄭建立研發機構5家,新建省、市兩級創新平臺300家,力爭新增高新技術企業500家、新增科技型企業1000家。

按照部署,我市將全力打造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
高質量規劃建設黃河灘地公園及沿黃慢行系統,規劃建設黃河國家博物館、大河村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黃河文化演藝綜合體、國際文化交流中心、黃河中下游分界線標志性建筑等項目,高水平建設起步區,著力打造黃河生態保護示范區、國家高質量發展區域增長極和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加快鄭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建設。

加快推動鄭州都市圈高質量發展。
研究出臺我市落實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的三年行動計劃。
規劃建設沿黃科創走廊和開港、許港、鄭新、鄭焦等產業帶,探索鄭州都市圈戶口通遷制度,加快推進鄭州機場至許昌市域鐵路工程鄭州段工程,力爭安羅高速鄭州至原陽段、焦平高速滎陽至新密段工程開工。
統籌城鄉協調發展。
編制《鄭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完成城市綜合交通體系、軌道交通線網等專項規劃編制;加快推進32個核心板塊規劃建設,集中打造一批以1—3平方公里為尺度的片區核心板塊。
加快打造鄉村振興鄭州樣板,開工建設美麗鄉村10個,以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為引領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改造農村戶廁15萬戶,完成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村莊59個,高標準整治提升36個鄉鎮(辦、園區),開展農村公共服務建設維護試點村60個。


我市要率先在關鍵領域改革取得突破。制定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方案,構建國資監管大格局。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序推進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制度改革,10月底前基本完成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任務。
著力打造國際化樞紐型對外開放門戶。加快推進鄭州機場三期工程、鄭州機場北貨運區工程建設,力爭航空客、貨運量保持中部“雙第一”。實施“中歐班列(鄭州)+”建設工程,加快鄭州國際陸港第二節點建設,確保全年開行中歐班列(鄭州)增長10%。力爭完成海鐵聯運班列1.2萬標箱。

推動鄭濟高鐵鄭州至濮陽段完成線下工程,力爭開工建設小李莊車站及隴海鐵路外繞線新建工程。加快各類口岸建設提升,完善“一站式”快捷大通關服務體系建設,積極申報72小時過境免簽。
著力構建對外開放體系高地。研究編制鄭州市推動四路協同、五區聯動加快高質量發展總體規劃,爭取航空港部分區域納入自貿區。
著力打造全方位參與國際合作高地。推進中歐區域政策合作案例地區建設,適時籌備召開第三屆亞歐互聯互通產業合作論壇(鄭州),辦好中國(鄭州)產業轉移系列對接活動等一批在國際國內有影響力的重大經貿活動。

打造便捷舒適的城市環境。
統籌推進“全域公交”,加快建設“軌道上的鄭州”,開通運營3號線一期和4號線,加快建設3號線二期、6號線一期,6月底前開工軌道交通三期規劃全部6條線路,適時啟動第四期建設規劃前期研究;
四環線及大河路快速化工程全線通車,新建續建城市路網50條。
同時新建及改造城市供水管網100公里,新建改造燃氣管道110公里,發展天然氣用戶10萬戶,新建供熱管網40公里,新增集中供熱面積500萬平方米,開工建設輸變電工程45個。
加快1833個老舊小區改造,年內完成60%改造任務。

打造優質高效的營商環境。
推動政務服務事項“應上盡上”,6月底前不動產登記一般業務“當場辦、當天辦”,年底前實現公民個人高頻事項一次辦成不少于300項,新增150個公民個人事項憑身份證“一證簡辦”,商事登記80%以上市場主體準入即準營,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力爭壓減至70天。
打造美麗宜居的生態環境。
大力推進森林(濕地)公園建設,完成造林綠化15萬畝,干線公路及縣鄉通道綠化提升800公里,新建公園、微公園、小游園400個,加快推進15個郊野公園建設,全市新增綠地1000萬平方米以上。
加快生態水系建設,加快建設中牟雁鳴湖等濕地公園,新建續建森林濕地公園20個,謀劃推進黃河桃花峪水庫、黃河灘區調蓄等重點工程。

打造傳統深厚的人文環境。
全面建成中央文化區“四個中心”,建成開放鄭州博物館新館、商都遺址博物院,打造黃河文化遺產廊道和黃河文化旅游觀光帶。

推動縣級圖書館、文化館總分館制和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新建各類博物館30個、遺址生態文化公園20個。
圍繞打好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我市建立機制,嚴把貧困人口退出關,及時做好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的監測和幫扶。
圍繞扎實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實現市區煤電機組清零,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更替,確保全市PM10年均濃度不高于97微克/立方米、PM2.5年均濃度不高于56微克/立方米。實施“四水共治”,加快建立全覆蓋立體水質監測網絡,努力實現國省控斷面全部達到地表水III類、水源地水質100%達標、全市建成區消除黑臭水體目標。

圍繞持續抓好風險防控攻堅戰,加大對企業防范資金鏈斷裂風險的幫扶力度,持續開展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依法查處房地產經營中的不良行為,繼續專班專案做好問題樓盤化解。

多舉措為市民營造幸福和諧新生活。
辦好重點民生實事,著力做好延長地鐵夜間運營時間、市區新增公共停車泊位5萬個等群眾熱切關注關心的民生實事。
穩定和改善就業,抓好重點行業、重點人群就業工作。
加大援企穩崗力度,落實好社會保險“免、減、緩、降”政策。確保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1.4萬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3.5萬人,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
加快民生事業發展。
確保全市高校、中小學全面復學平穩有序;
持續推進教育事業改革發展,新增公辦幼兒園100所,市區新建改擴建中小學30所、往年建設中小學投入使用20所;
加快高中階段學校外遷工程,提高中小學午餐及課后延時服務比例,年底實現午餐和課后延時服務兩個全覆蓋;
繼續支持鄭州大學“雙一流”建設,積極引進國內外優質教育資源來鄭辦學。
?加快推進現代醫院管理制度落地,加快推進縣(市、區)疾控中心達標建設,完善重大疫情防控體系,建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2個。

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及時發放價格臨時補貼,繼續做好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扶貧攻堅工作。
新建改擴建城鄉社區養老服務中心100家,新增養老床位3000張。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建成安置房6.3萬套、新開工5.6萬套;大力發展租賃住房;探索完善公租房保障政策,搭建公租房智能化管理平臺,分配公租房7000套;完工青年人才公寓5000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