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泓咨詢干貨丨第十一期:鄉村振興課題 鄉村產業興旺類型解析一

一、鄉村產業興旺的核心地位與邏輯
習近平總書記將鄉村振興戰略概括為20字方針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20字方針是一個有機整體,中央一號文件將這五個方面的內在關系表述為:產業興旺是重點,生態宜居是關鍵,鄉風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礎,生活富裕是根本。政策的這一定位體現在當前鄉村振興領域中的共識:即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第一任務就是大力發展生產力,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夯實農村的經濟基礎,在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促進農業現代化,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最終實現持續促進農民增收、促進農民消費升級、提高農村民生保障水平,縮小城鄉差異,實現城鄉共同發展。這五個方面的關系可以進一步表述為:核心是產業興旺。農村地區產業的不斷發展為當地生態環境的改善提供資金支持;農村地區產業的發展會對基層治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農村產業的發展可以提高廣大農村居民的收入;農村產業的發展則可以促進農民基本道德素質的提高。鄉風文明的改善同樣可以促進農村產業的進一步發展。鄉村振興這五個方面的關系如下圖:

二、鄉村產業導入與振興類型
從產業業態上看,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已經不能就一產化農業來論產業,應按照“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完善利益鏈”的理念思路,打破各產業在利益鏈接中的藩籬,推動農村“農業+”模式融合的特點,實現一二三產業在鄉村區域中的融合發展與一二三產業在企業(合作社)中的一體化存在。這意味著不僅要拓展農業本身的產業領域,農業內部產業重組融合,比如種植與養殖業相結合,而且要與工業、物流、電子商務、供應鏈金融、農險以及旅游餐飲養生養老等多種服務業結合起來,增加與豐富鄉村產業的多元化業態,從融資渠道、產業經營、股權分配、土地利用等方面充分激發活力,提升農村經濟綜合協調的附加值。基于以上研究需要,德泓鄉村振興研究所經過近幾年的調研情況選取部分鄉村振興可導入的復合產業類型進行了稍許定性分析。

類型一: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
2017年10月,首項專門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政策《關于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指導意見》由農業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六部委聯合印發,提出培育發展一批帶農作用突出、綜合競爭力強、穩定可持續發展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并制定了支持政策與保障措施;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進一步提出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探索訂單制和股份制等利益聯結方式與農戶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結,將小農戶融入農業產業鏈,使其享受二三產業增值帶來的收益。

何為現代農業產業聯合體呢?上世紀90年代以來,為加強農戶與市場的鏈接機制,全國各地逐步探索并先后形成了“公司+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公司+租賃農場”等一系列農業產業化組織形式,為的是不斷完善和優化產業鏈,降低各經營主體之間的交易費用,并提高整個產業鏈的資源配置效率。但這些組織形式存在搭便車、契約不完善、侵害農民利益等各種問題,穩定性難以保證。十三五以來,隨著鄉村戰略的提出與實踐,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逐步表現為農業產業鏈中從事生產、加工和服務的各經營主體通過要素、產業和利益緊密鏈接,以品牌建設為市場需求導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新型農業經營組織,直接服務鄉村振興。

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產生機理從根本決定了其與以往類似“公司+租賃農場”等農業產業化組織的不同。外部市場環境的驟變催生了農產品由賣方市場向買房市場的轉變,在基礎農產品滯銷背景下,打造農產品品牌效應,方能獲得消費者認可,導致市場主體從獲取追求數量的平均利潤轉向獲取提升質量的壟斷利潤。農業產業鏈上一二三產業各經營主體只能一致對外,通過協調機制,將外部市場內部化,即將龍頭企業與家庭農場、龍頭企業與合作社、合作社與家庭農場等之間的外部市場交易行為內化為同一主體內的交易,以節約交易成本。因此,農產品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的市場格局,催生了農業產業化組織制度的創新需求。聯合體的產生,本質上是生產鏈相關聯的市場主體在專業化分工和農業技術變革的基礎上,為防范市場和自然風險,相互之間聯結成為利益共同體的過程。例如,四川綠色榮州果蔬產業化聯合體,其分工協作由企業專注大數據、“9S”等技術和銷售、合作社專注凝聚社員“人氣”提供服務、家庭農場專注標準化生產,并依據果蔬產業的特點和需求實行“五統一”標準化生產經營管理,著重建設冷鏈物流,打造“榮州”品牌,促使聯合體經營的花椰菜和柑橘等產品銷售價格相對市場均價可提升2元/kg左右且供不應求。

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一些市場行為較為典型,突出了自身多元產業融合,供應鏈延伸的屬性。首先,聯合體以產業上下游分工協作為前提,以龍頭企業為引領、農民合作社為紐帶和家庭農場為基礎,發揮各自優勢,在相互博弈中實現利益最大化。聯合體通過簽訂生產服務合同,以契約合作的方式,標明主體間的生產、服務和買賣關系,價格、生產要素、倉儲流通和銷售等問題,統一生產、統一管理,降低成本、擴大銷量、降低風險。其次是消除信息資源投機與信息資源的互通。聯合體以市場為導向,與成員共享穩定的收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農戶由原來直接進行市場交易轉化為與合作企業的交易,企業對市場需求、產品價格和產品上市周期等信息進行研判轉化為生產決策,通過合作社將生產計劃和生產標準下達給農戶,農戶按照統一標準在企業和合作社技術指導與服務下進行生產,在參與市場競爭時降低風險、減少交易成本并共享市場利潤。例如河北雞澤辣椒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開展的精準信息服務,企業對政府官網、微信公眾號、微博和研究機構等多方信息供給渠道上產品價格變化、市場供求狀況以及競爭對手信息等進行搜集處理,準確分析市場環境并與聯合體成員實時共享,實現市場信號指導下的以需定產模式,同時與市場多類型企業建立業務關系,打通辣椒供銷銜接問題。

第三是聯合體內產業鏈延伸特性明顯。聯合體以專業分工為前提、利益聯結為紐帶對產業鏈進行縱向延伸和橫向拓展,提升農業價值鏈,以科學養殖、田間管理、基地培育、冷鏈物流和電商平臺等方式形成種養加、產加銷一體化經營,實現農產品生產、加工、運輸和銷售的緊密融合,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提升農產品附加值。例如安徽肥西老母雞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通過向上游種苗公司、飼料企業和化肥企業等生產資料供應企業相對接,并向下游延伸與畜禽加工企業、物流公司、餐飲場所和連鎖超市等對接實現自身產業鏈延伸,由合作社對農戶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后等的全方位服務,打造產加銷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經營模式。
第四,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內科學技術應用較為普遍。聯合體內部經營主體聯結緊密,政府與企業通過規模化大體量生產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科技人才和先進技術引入聯合體,落地人才引進政策。聯合體成員共享核心技術,將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應用到農業基地建設中,發揮農業生產潛能,有效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業經濟效益,提高聯合體整體競爭能力。例如山東菱花集團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依托4萬hm2現代農業種加銷一體化示范項目,將集團自主研發的40多項高新技術運用在聯合體新品種研發、有機化肥、改造嫁接傳統產業和設備升級改造上,將產業延伸到“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山東菱花集團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利用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和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兩大創新平臺定期對基地農戶予以耕種、栽培和施肥等相關技術培訓與指導,帶動9萬多戶農戶增收、200戶貧困戶精準脫貧。

我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發展始于安徽宿州,2011年安徽宿州成為全國24個農村改革試驗區之一,并探索產生首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且得到了安徽省及宿州市委市政府的認可。2015年,安徽省在總結宿州經驗的基礎上,出臺了《關于培育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意見》,在全省開展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培育工作。此后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開來,尤其是在2017年國家發布《關于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發展的指導意見》,正式提出大力支持農業產業化聯合體的發展后,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開始在全國各地尤其是農業大省遍低開花,部分省市更是取得了較為出色的成果。但是,德泓鄉村振興研究所在實地調研中發現當前聯合體中龍頭企業存在實力弱、農村土地整合能力不強等問題,無法發揮帶動能力和核心作用;合作社存在運作不規范、規模較小,分布散亂,紐帶作用不明顯等現象。因此,這需要健全土地流轉體制機制,引導傳統農戶將農地流轉或托管給集體經濟組織和專業大戶,降低農地流轉交易成本,同時激活土地市場,通過村莊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節余的集體建設用地(指標)優先用于發展鄉村產業項目,完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保障龍頭企業發展所需的建設用地,為鄉村振興和城鄉融合發展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