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課題 (十二)| 鄉村振興項目調研之有機農業產業園篇
一、研究背景
有機有機農業,是遵照一定的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在生產中不采用基因工程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化肥、生長調節劑、飼料添加劑等物質,遵循自然規律和生態學原理,協調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續發展的農業技術以維持持續穩定的農業生產體系的一種農業生產方式。有機農業在可能的范圍內,盡量依靠輪作、作物秸稈、綠肥、外來的有機肥、中耕機械、含有無機養分的礦石及生物防治等方法,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易耕性,供給作物養分,防治病蟲雜草危害。
有機農業是傳統農業、創新思維和科學技術的結合,它有利于保護我們所共享的生存環境。有機農業強調農業發展的生態本質,以健康、生態、公平、關愛為原則,尊重生態經濟規律,強調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優化和統一。有機農業是在解決石油農業所帶來的環境破壞和食品質量問題的基礎之上發展而來,因此,除產業興農功能外有機農業具有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與鄉村振興戰略路線中的生態振興相契合。在鄉村振興背景下,眾多類型的資本紛紛開始“下鄉”,布局有機農業產業鏈條,以期獲得新興有機農產品在市場下預計的豐厚收益。但是從項目運營的角度,就目前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階段,搞單一有機農業困難較多,遠不如想象中那么好做,第一批的自產自銷全鏈條式的有機農場已經開始洗牌,優化生產及供銷儲環節的第二批有機產業正朝著訂單農業、農文旅配套等新模式蓬勃發展。
二、調研項目與地點調研項目:河南豫晨有機農業產業園
項目地點:項目位于長葛市大周鎮大周村一支渠路Y008路口東300米南
三、調研內容
河南豫晨有機農業產業園目前已投資1200萬元,計劃總投資2000萬元左右,資金全部來源河南豫晨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調研組一行對河南豫晨有機農業產業園整體項目概況、項目組成、土地利用、有機作物生產、項目運營情況等版塊進行了實地考察、分析,掌握了該類型項目的實地資料與數據。
(一)項目定位
豫晨莊園(河南豫晨有機農業產業園為其主要的生產基地)整體定位:“休閑康養莊園”+“自有有機農場+“直營配送門店”三位一體的生態有機、文化科技、健康生活平臺。
河南豫晨有機農業產業園定位:立足于有機、綠色、生態的理念,著力發展現代農業,力爭將其打造成長葛市最大的綠色有機食材產銷基地,建設成為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的綜合性有機農業示范區。
(二)項目組成
項目總占地面積500畝,分為春秋涼棚種植區、溫室大棚種植區、大田種植區、貯藏物流區、產品分揀加工區、畜禽生態養殖區、辦公區。功能分區依據使用地塊性質和土壤肥力等客觀因素劃分,使生產達到最大程度的集約化,據了解項目所有耕作土地已完成3年的有機轉換期并達到有機種植標準,并經北京中安質環認證中心認證,根據有機耕作規律可以供給西紅柿、黃瓜、茄子、花菜、水蜜桃、草莓、李子、西瓜、甜瓜、圣女果等100多種有機蔬果,已認證的有機蔬果30余種。
1)春秋涼棚種植區
該區占地約40畝,南北方向建設不銹鋼“龍骨”和鋁支架為主體的30個春秋涼棚,涼棚內溫度、濕度等作物生長環境與外界相似,以時令果蔬種植為主,尤其在草莓、葡萄、甜瓜、水蜜桃、杏等高產值果蔬生產時節,成為其主要的量產區。在冬、夏兩季節,由于有機生產條件和果蔬自然耕作的限制,該區以休耕和少量堆肥為主。據了解,即使在春秋兩季,為保證有機土地的肥力,也會采取休耕和輪作的耕種方式進行生產。經現場技術人員介紹,中原地區春秋涼棚適合有機種植的規模每個在1畝左右,以輕質鋼或鋁作為主要結構,由于生產過程不使用農藥、化肥、催熟劑等,需要配備滴灌系統、燈光殺蟲等基本有機種植設備,造價在40-80元/m2。
2)溫室大棚區
該區占地約30畝,南北向建設不銹鋼“龍骨”和混凝土承重墻為主體的20個春秋涼棚,涼棚內溫度、濕度等作物生長條件基本可控,以家庭常需葉菜、根莖類、果菜類等蔬果種植為主,量產的有西紅柿、黃瓜、茄子、花菜、蘿卜等30多個品種,在冬、夏兩季節成為主要產品的生產片區,溫室大棚四季均可耕作,根據種植品種采取適度輪作和休耕方式,保持地力。
經了解,春秋涼棚適合有機種植的規模每個在1畝左右,以輕質鋼或鋁及保溫承重墻作為主要結構,在大棚塑膜頂部設有保溫設備可根據外界溫度變化自動覆蓋或收起,并在塑膜頂噴涂了保溫膜,該膜的保溫效果可使室內外溫差達8℃左右,有效期可達3個月。溫室內設有滴灌、噴灌、控溫室等系統,盡可能采用立體種植技術以增加產量。據現場技術人員介紹該類大棚相對玻璃溫室造價較為經濟,一般在100-400元/m2。
3)大田種植區該區占地約200畝,是玉米、小麥、水稻等糧食作物的產區,室外種植也采用自然古法耕作,保持有機作物的品質,在作物收割后即進入休耕期。
4)貯藏物流區
項目在貯藏物流區主要建設了一座500噸的保鮮庫以及一個約600m2物流車間,保鮮庫主要暫存果蔬初級產品、有機面粉、有機大米、有機玉米糝、有機小米等,物流車間主要暫存當日或次日配送的上市產品,由于與京東物流合作,項目物流運輸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極大程度保證了產品的質量。
5)產品分揀加工區產品分揀加工區包括農產品加工廠、包裝車間,占地在2000m2左右。農產品加工廠引進了一條高技術玉米深加工流水線,可將玉米胚芽脫芽,降低其糖分占比,因此糖尿病患者也可放心食用該類玉米糝產品。另外,該加工廠可生產常規有機面粉、大米、小米等糧食產品,滿足家庭的日常膳食需求。同時,包裝車間采用流水線作業,自動化的設備大量降低了人工成本,因此可方便農場的用工和計件薪酬的核算。
6)畜禽生態養殖區
該區占地約100畝,采用林下生態養殖結合周邊自然水系的模式養殖了雞、鴨、鵝等家禽,主要以產蛋作為市場產品,由于調研時處于夏季,該區正進行全面的清潔消殺尚未進入區域內走訪學習。
(三)座談交流
1)土地利用
調研人員在與豫晨公司吳總、羅總的深度交流中了解到,該產業園自2017年即開始著手土地問題的解決,經多半年的選址與前期適種環境、農戶、物流交通等方面的調查,最終選擇該項目地點。豫晨公司在當地村委會的幫助與監督下,合規與當地20多個農戶簽訂土地流轉協議,并根據大周莊鎮東南果蔬生產綜合產業片區的規劃定位布局此項目,得到長葛市農業農村局、招商局等相關部門及領導的大力支持。此后,豫晨公司前后投入幾百萬元對該地塊進行綜合耕作層及基礎設施改良,并按要求投入有機土地轉換所需的各類有機肥,在不到2年的時間即完成了土地的有機化改良提質。
2)項目運營
河南豫晨有機農業產業園作為豫晨莊園的自有生產基地總投資1200萬,全部由河南豫晨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自有資金進行投資建設,經測算按項目正常有機產品流通市場價,回收期大致需要5-8年。據悉,目前僅果蔬銷售每年可達到兩百多萬元的營收。豫晨莊園目前由莊園運營和有機產品銷售兩大營收板塊。莊園位于平頂山葉縣保安鎮燕山湖畔,占地2400畝,由英國設計師張廣德親自規劃設計,項目導入湖景酒店與會議、游覽觀光、農事體驗、親子研學等鄉村旅游的各多元業態,依托莊園內幾百畝濕地和設計景觀的打造,給予游客“采菊東南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風光,由于此次調研主要集中在有機產業板塊,尚未實地到達葉縣進行調研。
有機產品銷售板塊采用“門店品牌體驗”+“微商城下單”+“配送站宅配”線上線下一體化零售模式,得益與京東物流的密切合作,所有銷售的有機產品河南省域范圍內可實現當日下單、次日送達。有機產品銷售采用“自由搭配+菜卡直供”的新零售模式,客戶下單成為會員后可以在商城APP上自由選擇,單次消費68元即可包郵,第一次消費后即可成為會員享受會員價折扣,據了解有機蔬菜的折后價格一般會控制在均價10元/斤左右。長期客戶建議采用“菜卡直供”模式,按照固定頻次每周包郵送菜,以根莖類、葉菜類、瓜果類的搭配由農場按時令蔬菜搭配,并且每周配送前均有菜品預告,客戶可以根據忌口等方式進行調整。在服務過程中,項目由客服部和業務經理聯合構成售后客服環節,對菜品品質、重量、物流、增值服務、活動組織等方面進行監控和問題處理。



市場推廣方面,有機產業板塊以“宅配”+“體驗”線下推廣向線上集中服務的模式。項目由富有多年有機產業運營經驗的吳總、羅總總體布局,前期通過分布在各大社區周邊的實體門店以線下產品試用和豫晨燕山農莊鄉村旅游結合的方式進行市場推廣,樹立品牌,聚集人氣。后期該板塊通過加強客服線上服務品質和有機產品質量,增加農莊的會員體驗與活動等方式,逐漸關停實體體驗店,將產品零售主要集中在線上,形成線上的“宅配”營銷線上閉環,線下主要集中在葉縣豫晨農莊的鄉村旅游板塊,突出家庭有機餐飲、研學、商務會議、戶外拓展、濕地觀光等復合業態的靈活組合。據了解,經過近兩年的運營有機蔬果板塊已全部轉移至線上運營,產品在社區市場及業內反響較好,零售成本也得到進一步的縮減控制。
3)益農助農
項目在流轉農戶土地后積極通過多種方式帶動當地農戶通過有機產業致富增收。首先,當地農民在獲得土地租金收益的同時可自愿參與產業園日常工作獲取工資性收入,帶動周邊6個人村的村民參與產業園運營,年增收在5萬/戶。其次,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為附近村民提供技能培訓一千多人次,帶動周邊3個村103戶發展有機蔬菜產業,技術和運營專業人員定期實地為村民進行免費服務,平均帶動增收1萬元/戶。產業園的有機肥也采自當地的畜禽養殖場,技術人員實地進駐當地畜禽養殖場為其指導有機肥的堆肥技術,幫助其增加收入渠道。
四、調研小結
(一)項目優勢
1)定位清晰+運營模式新穎
豫晨莊園整體項目設計上著力打造“湖畔莊園”+“自有有機基地”+“合作物流自持客服”三位一體的C端服務平臺,定位清晰。同時,采用鄉村旅游體驗、有機產品零售兩大板塊線上線下相互導流的運營模式,使有機食材、有機農園體驗、研學、酒店會議等各業態的體驗相互融合,突出三產融合與協調。
2)未來規劃清晰
未來豫晨莊園整體項目規劃將由鄉村旅游+有機產品兩大板塊,逐步向鄉村旅游+有機產品+康養旅居三大板塊共同支撐項目總體營收,充分將有機產業健康、生態的屬性導入康養子項目,通過燕山湖配套景觀的打造,使其成為獨具特色的休閑度假、健康養老的旅居去處。
3)益農助農
有機產業園在建設之初就注重反哺當地農戶、農村,通過與當地村委、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密切聯系,不單純停留在完成土地流轉層面,而是充分提升當地農戶的實際收益為立足之本,通過讓農戶充分參與項目、技術扶持、銷售扶持等各種方式增加農戶收入。由于助農益農效果明顯,項目深受當地農業農村局、招商局等相關部門和領導的支持。
(二)項目痛點
1)有機產業成本高,市場認可度較低
在非農業投資者眼中有機農產品“高”價格的背后是普通農產品過低的市場定價,這是由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堅持執行的包括財政補貼、貼息、“四減免”等在內的支農惠農政策,將普通農產品價格維持在了較低的區間。那么,存在農業補貼的情況下有機農產品之所以產品定價較高是源于它較高的生產成本、較低的生產效率及供銷運鏈條的高投入,而有機農產品的健康效應較慢,現階段在國內市場消費需求的認同層面存在問題。
2)融資難
作為民企全資打造的有機產業項目,據相關領導介紹,前期融資渠道非常狹窄,融資較為困難。
3)專業人才缺乏
一方面,人力市場上有機農業專業技術人才較少。另外,項目打造三產融合平臺,需要品牌營銷、康養運營等復合型人才,這類人才投身于農業領域的數量較少,人才問題長期存在。
(三)建議
在合理規劃設計的基礎上,突出有機產業的品牌打造,通過知名度的提升,積極尋找實力強的合作伙伴(上市企業、政府、平臺公司等)進行合作,開拓融資渠道,加大康養板塊投資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