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泓觀察 | “穩中立 進中破”,從12月政治局會議看明年經濟發展方向
全年四次經濟會議,一般安排在4月、7月、10月、12月份召開,其中7月份、12月份相對重要,而這之中,12月份政治局會議由于是對當年經濟工作的總結,而且是為明年經濟工作確立發展基調、勾勒政策框架,凝聚發展共識,就顯得更為重要。尤其是今年十月份的政治局會議沒有具體談及經濟,所以“久違了”的12月8號經濟局會議就更惹人關注。
今年的會議通稿相對精簡,但也有些新提法,我們可以從通稿中探尋明年的經濟發展方向。

一、穩增長基本方向下的“以進促穩、先立后破”,對這句話的理解,我們首先梳理下近三年政治局會議的相關的表述。

那么從去年的穩字當頭到今年的穩中求進,顯然政策基調更偏積極。也就是說,在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穩定環境的前提下,我們也要進一步爭取明年更好的經濟發展成績。那么這個“進”的力度會有多大,會不會又是一次大水漫灌呢?我們看通稿里說積極的財政政策要“適度”加力,這樣的表達明確了擴張性政策要做到“適度”、“精準”不能再重蹈過去產能過剩、盲目加杠桿的覆轍,經濟的發展更重要的的是在提質和增效上的合理發展。
那么這個”適度“的度又該如何把握,通稿里有一個新提法是“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考慮到今年四季度的萬億國債,新增地方債額度的提前批和特殊再融資債券的三箭齊發,很顯然,當前財政政策已經開始擴張,那么明年宏觀調控的力度仍應會具備一定延續性。所以我們預計明年的專項債規模應該不會低于今年的3.8萬億,大概會在3.8-4萬億左右。如果明年經濟下行壓力加大,3%的赤字率和政策性銀行也有可能會適度調高和發力。今年由于化債等因素的影響,基建發力受到了一定影響,那么明年在“提質增效”的前提下,基建仍將會成為政策加力的重要動能。
基于此,我們可以預計明年還會繼續延續5%的經濟增速目標,而且我們看歷年增速目標的調整,也基本上沒有超過0.5%,所以從提振信心、引導預期的角度看,明年的增速目標在4.5%-5%的區間內是大概率事件。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顯然也不會毫無壓力,對于明年的三大工程,比如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等重點領域如何推進,我們可以重點關注隨后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2、立和破、消費和投資的辯證關系
那么如何理解“先立后破”呢,畢竟我們的語言習慣更傾向使用“大破大立”、“不破不立”這樣類似的表達,那么“不破不立”偏重于“破”,而“先立后破”則是偏重于“立”,其實“先立后破”這個提法也不是首次提及:之前也有過三次類似的表述:

從相關類似表述來看,最初的“先立后破”是在有些地方為了實現雙碳目標,出現的過度、盲目的減碳情況的背景下提出的,比如有些省份曾經為了控制碳排放,出現過的的拉閘限電等現象。那么現在的“先立后破”當然指向性更廣,但是與之前基本含義和邏輯是一致的,那就是不要將新與舊的概念做簡單化、二元化的對立理解,而是要正確把握二者的辯證關系,堅持“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思路,汲取“摸著石頭過河”的成功經驗,在平穩增長的基礎上,穩扎穩打。
新經濟、新基建、新能源毫無疑問是未來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能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方向,但是既然是新生事物,它的發展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我們還是要給它們發展、成長的空間,不能拔苗助長。而對于舊動能,比如部分傳統產業,它同樣事關就業、內需等方面,所以我們還是避免運動式的踩急剎車。
與此思路相關的是本次會議還有一個新提法:“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這個提法同樣是強調消費和投資二者的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之前的基建、房地產的過度投資暴露了一些風險,但是不代表投資和消費是相對立的,因為有效的投資還是能帶來需求的增長,所以我們要加強二者發展的均衡, 避免產能過剩問題,而三大工程的建設正是這一思路具象化表現。
*轉載時需在文章開頭注明正確的來源和作者。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