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泓智庫 | 超長期特別國債“兩重”與“兩新”項目申報:支持領域、投向與評審標準
超長期特別國債作為國家宏觀調控與戰略實施的重要工具,在2025年迎來規模擴容與政策升級。本文系統梳理2025年超長期特別國債的政策邏輯、“兩重”與“兩新”項目的支持領域與投向、資金機制、申報流程及“合規性、必要性、可行性、預期效益” 四維評審標準,并結合案例形成項目申報參考框架。
一、超長期特別國債的政策定位與2025年規模解析
(一)概念界定與歷史演進
超長期特別國債是指發行期限10年以上、具有特定用途的國家債券,其核心功能在于通過長期資金配置支撐國家戰略實施與重大民生工程。我國超長期特別國債的實踐始于1998年,財政部向國有四大行定向發行30年期2700億元特別國債,主要用于化解金融體系風險;2025年的超長期特別國債則聚焦“短期穩增長、長期促轉型”的雙重目標,在延續政策性的基礎上,更強調與新質生產力培育、高質量發展的協同性。
(二)政策功能的雙重維度
短期穩經濟:作為財政政策“加力提效”的關鍵抓手,通過定向投資拉動有效需求,穩定市場預期,撬動投資與消費,形成 “政府投資—市場響應—經濟循環”的正向反饋。
長期促轉型:聚焦科技創新、綠色發展、安全能力建設等領域,推動經濟增長模式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為新質生產力培育提供資金保障;同時,通過資金分配機制優化,推進中央與地方財政關系改革,提升財政資源配置效率。
(三)2025 年資金規模與結構
根據《202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全年擬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1.3萬億元,較2024年增長3000億元,資金投向呈現 “戰略聚焦、分類施策” 特征:
- 8000億元專項支持“兩重”項目(國家重大戰略實施+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

- 5000億元專項支持“兩新”項目(設備更新+新興領域拓展)。

二、“兩重” 項目:支持領域、投向體系與資金機制
(一)支持領域的戰略定位
“兩重”項目以“國家戰略落地+安全能力強化”為核心,覆蓋8大領域,體現 “總體國家安全觀” 與 “區域協調發展” 的頂層設計:

(二)具體投向的實施路徑
“兩重”項目的投向緊“安全”與“發展”雙目標,形成8大實施方向,實現“戰略領域—具體項目”的精準銜接:
1、科技研發:重點支持國家實驗室、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卡脖子”技術攻關項目,強化科技創新的資金保障;
2、綠色智能數字基建:涵蓋5G基站、數據中心(綠色化改造)、智能交通系統等,推動基建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
3、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配套體系:聚焦就業培訓、義務教育擴容、社區醫療中心建設、保障性住房供給等,促進城鄉要素雙向流動;
4、高標準農田建設:包括土地平整、灌排設施升級、良種培育基地建設等,目標是到2025年建成15.46億畝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
5、城市地下管線改造:針對供排水、燃氣、熱力等老舊管線,開展檢測、維修與智能化改造,降低城市運行風險;
6、綠色產業體系: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光伏風電裝備制造、循環經濟產業園等,推動產業結構綠色轉型;
7、能源原材料保障:包括煤炭儲備基地、油氣長輸管道、稀土等戰略礦產資源保障工程;
8、重點行業設備升級:聚焦鋼鐵、有色、化工等傳統行業的節能降碳改造,提升設備能效與安全水平。
(三)資金支持機制
“兩重” 項目以 “公益性優先” 為原則,資金支持比例實行 “分類施策”:
純公益性項目(如生態修復、邊境口岸改造)可適當提高支持比例,部分項目可獲全額投資;
準公益性項目(如高標準農田、智能交通)根據收益性合理確定支持比例,一般不超過總投資的50%;
具體比例由發改委、財政部聯合地方政府根據項目性質、戰略重要性及地方財政能力統籌核定,暫無全國統一標準,但需符合 “資金跟著項目走、項目跟著戰略走” 的原則。
三、“兩新” 項目:政策擴容、投向明細與補助標準
(一)政策擴容的背景與領域延伸
2025年“兩新”項目在2024年基礎上實現“領域擴圍、內涵深化”,從傳統設備更新向 “新領域+新場景” 拓展。在工業、環境基建、交通等原有領域外,新增電子信息、安全生產、設施農業、能源電力、老舊電梯等領域,并強化“節能降碳”“安全改造”等新要求,形成“12大領域全覆蓋”的政策體系。
(二)具體投向的行業細分
“兩新”項目投向以“設備更新+效能提升”為核心,各領域具體支持內容如下:

(三)補助標準的差異化設計
“兩新”項目采用“投資補助”模式(無需償還本金),補助比例按領域實行“梯度化”管理,具體標準如下表:

四、申報全流程與評審核心要點
(一)申報流程的規范化管理
“兩新”“兩重”項目申報實行“四級聯動”機制,流程如下:
1、項目謀劃儲備
地方政府需結合國家戰略(如長江經濟帶、鄉村振興)與地方比較優勢,建立項目儲備庫。儲備項目需通過 “戰略匹配度測試”(是否符合“兩重”“兩新”領域)、“成熟度評估”(是否具備立項條件)及 “可行性預審”。
2、申報材料制備
需提交《項目申報書》及配套文件,其中申報書需包含:
- 項目基本信息(名稱、地點、建設內容等);
- 戰略必要性分析(與國家/地方規劃的銜接性);
- 投資估算與資金拼盤方案(超長期國債占比、其他資金來源);
- 實施計劃(工期、節點目標);
- 效益評估(經濟、社會、生態效益量化分析)。
配套文件包括立項批復、規劃許可、土地預審、環評批復等合規性證明。
3、地方初審上報
由地方發改委、財政局聯合初審,重點審核材料完整性、合規性及地方財政承受能力,通過后以 “省級政府名義” 上報國家發改委。
4、國家層面審核
國家發改委聯合財政部、行業主管部門實行“多維度篩選”,優先支持跨區域(如南水北調后續工程)、跨流域(如長江生態廊道)的重大標志性項目,確保項目體現 “國家意志”。
(二)評審核心要點
評審實行“四維評估體系”,具體標準如下:

五、資金拼盤機制與典型案例分析
(一)資金拼盤的協同邏輯
超長期特別國債需與地方政府專項債、企業自有資金、社會資本形成“組合拳”,其核心邏輯是:
- 超長期國債承擔“戰略引領”角色,投向純公益或戰略型部分;
- 地方專項債補充 “準公益”部分,需匹配一定收益;
- 社會資本參與 “市場化” 部分,通過PPP模式實現風險共擔。
(二)典型案例:某城市地下管網改造項目
項目總投資:10億元
資金拼盤:超長期國債3億元(占30%,用于隱患管線應急改造);地方專項債4億元(占40%,用于可收費的智慧管網系統);地方財政配套2億元 + 社會資本1億元(占30%,用于后期運營維護)。
成效:通過資金分拆,既保障了公益性改造,又通過市場化機制實現可持續運營,為同類項目提供 “公益+市場” 的資金協同范本。
六、結論與政策建議
超長期特別國債 “兩重”“兩新” 項目是國家戰略落地的重要抓手,其申報需把握三大核心:
1、戰略契合:項目需深度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避免“小散弱”;
2、合規優先:所有手續必須齊全,確保“程序正義”;
3、效益可測:需量化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避免“重投入、輕產出”。
對于地方政府與項目單位,建議建立 “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從儲備階段即引入專家論證,確保項目 “可申報、可落地、可評估”,最大化超長期國債的政策效能。

作者:李安琪
聯系電話:0371-6198 1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