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泓觀察 | 使用者付費下完善價格調整機制的建議
引 言
重慶燃氣換表,導致費用增加的事情,成為了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經調查,重慶燃氣等企業確實存在工作混亂無序的情況,上任不足半年的重慶燃氣的一把手,就此被免了職。其實不止成渝,包含深圳、福州、鎮江在內,已經有125個市縣發布了天然氣漲價方案通知,相比天然氣,水電漲價從去年就已經開始了,根據廣東、安徽等省份公布的方案。漲價幅度最高的地區可以達到30%。
為什么這些公用事業會突然出現集體漲價呢?其實之前的供熱、供氣、污水處理的公共事業項目,普遍存在一個保底使用量的概念。因為像污水廠、高速公路、地鐵等這類公共項目能否收回前期成本,取決于污水處理的水量、車流量和客流量的多少,如果達不到前期測算的要求,就會造成投資者的風險,為了吸引特許經營者參與這些項目,政府和特許經營者就約定了一個項目的最低使用量,如果項目實際使用量低于最低使用量時,不論實際使用量多少,政府就按照約定的最低使用量付費。所以之前政府給特許經營者結算的費用,更準確的說是一個影子價格,這個影子價格一方面是使用者付費,另一部分其實就是政府的補貼。
當前,在土地財政難以為繼,化債成為地方重點工作任務的背景下,財政對公用事業持續補貼的壓力也日愈增大,公交停運,教師停薪的新聞也是屢屢見諸報端,此外,根據《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17號令)第二十二條的要求:“政府付費不得通過可行性缺口補助、承諾保底收益率、可用性付費等任何方式使用財政資金彌補項目建設投資和運營成本”的要求,之前政府付費下“影子單價”下的最低需求量,在高水平安全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下,已經明顯不合規了。其實,由于存在政府補貼,我們國家的公用事業收費,在全球范圍來看,都是非常低的,比如日本電費是我們的三倍,水費是美國的十分之一,17號令之后,特許經營項目將聚焦使用者付費,那么公用事業市場化的發展方向也不可避免,未來市場機制在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項目的資源配置中,將發揮更大的作用。通過市場化競爭,可以倒逼公共事業服務效率的提升,真正實現為公共負責。
但是,由于公共事業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任何一個國家的公共事業的價格管理和調整都會牽動公眾的神經,17號令也明確了,“特許經營項目價格或收費應當依據相關法律、行政法規、國家價格政策規定和特許經營協議約定予以確定和調整。”那么對于公共事業的價格如何調整,如何建立一個公正、公平、高效的價格管理機制,確保公眾的理解和接受,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一、政府指導價或政府定價
由于公共事業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是維持公眾日常生活和城市正常運轉所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所以《價格法》第 18 條就規定,“重要的公用事業價格和公益性服務價格,政府在必要時可以實行政府指導價或者政府定價。
對于實行政府指導價或者政府定價的特許經營項目,可根據《價格法》和國務院發布的《政府價格決策聽證辦法》所要求的,完善價格聽證會制度。為了避免聽證會流于形式,那這就首先要求當地發改部門牽頭,與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共同做好前期調研,深入了解當地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充分考慮運營成本和服務質量因素,按照《政府制定價格成本監審辦法》(國家發展改革委令第42號)等相關要求,遵循“成本加合理利潤” 的定價原則,保證定價符合當地用戶承受能力,而且還能保障特許經營者合理投資利潤。
另外,定價過程要充分保障公眾的知情權,對于項目的會計數據、財務核算、資產管理情況要經過第三方專業機構審計,并且向公眾公布。最后應保障聽證會過程中,聽證會代表有充分質疑、發問的時間,此外還可以借助互聯網等手段完善價格聽證會制度。二、通過公開競爭方式確定的投標報價
對于特許經營項目在投標過程中設置的初始投標報價,可以基于投標報價確定合理的價格,雙方在特許經營協議中明確約定項目初始的合理上限價格,或者價格區間,以及后續價格調整的觸發條件和調價方式。
三、按效付費,加強監督
按效付費依然是特許經營項目的核心機制,17號令明確了“定期開展運營評價,并按相關規定開展相應的績效評價,并建立根據績效評價結果、按照特許經營協議約定對價格進行調整的機制”。與之前完全以運營績效考核結果作為可用性服務費機制的績效評價不同的是,17號令提出的運營評價所包含的內容更豐富,其以特許經營協議和相關行業管理規定為依據,將績效評價結果與價格調整之間,建立起了一個相互掛鉤的價格調整機制。當然,運營評價的落地也要求行業相關主管部門要建立健全的監督機制,從運營的更多維度進行監測分析,評估潛在風險,建立約束機制,將社會公眾意見納入運營評價和監管的內容,避免價格的大幅度波動給公眾帶來過大的沖擊。隨著特許經營管理辦法的深化實施,我們也需要在發展過程中,通過不斷創新和優化,構建一個相適應的價格管理制度。這個過程中需要政府各部門加強協同配合,保障價格調整決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推動公共服務價格管理制度改革的有效實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德泓咨詢”的所有內容,版權均屬德泓咨詢平臺所有。如需轉載開白,請在相應文章下方留言并附上轉載方的公眾號ID,轉載時需在文章開頭注明正確的來源和作者。文中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編輯:呂彤彤
審核:胡 斌
聯系電話:0371-6198 1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