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泓觀察 | 超常規力度下,新城建是否會成為2025重點投資方向——1209政治局會議理解
每年的12月份政治局會議,因為會確定來年經濟工作總的政策基調,歷來被視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風向標”,而隨后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將會在此基調上,對明年工作內容和重點工作做具體的闡述和安排。所以通過本次會議所傳達的重要變化,我們將會窺見2025年大致的經濟政策方向和投資領域重點。從本次的政治局會議來看,所傳達出的基調之積極,表述之堅決都可以稱得上近年來所罕見,因此市場也迅速給予了立竿見影的回應,今天A股三大指數全線高開,創業板高開近5%,港股在昨天會議通稿公布后,立馬原地上漲,當天漲了3.1%,富士中國A50也拉升了將近4%。那么本次會議有哪些新的表述,可以看出明年政策的發展方向和加力的力度呢?
新的表述
一、貨幣政策
會議提出要“實施更加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我國在過去30年貨幣政策的實踐中,有關貨幣政策表述大致按由松到緊的程度,可以劃分為五種:寬松、適度寬松、穩健、適度從緊和從緊。
而“適度寬松”的表述,上次的出現,還要追溯到金融危機四萬億之后的2009年。與近年來提到貨幣政策基調的“穩健”相比,“適度寬松”可以清晰地看出來更加積極的政策方向和對貨幣政策加碼的訴求。所以,2025年,降準降息的空間還將更加寬松。不過,貨幣政策的發揮效力,還離不開財政政策的配合。
二、財政政策
之前的政治局會議提到財政政策多為“積極”,或者“適度加力,提質增效”,使用“更加積極”已經極為少見,大致只有2020年的疫情期間曾經提出,而放在首首更是首次,結合藍部長一系列表態,明年財政政策非常有可能打破3%財政赤字率的約束。
所謂“3%”赤字率約束,源于歐盟各國1992年簽訂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其產生的背景是,歐盟當時要推出歐元,為防止個別歐元區國家濫發國債,增加整個歐盟財政負擔,進而影響整個歐元區市場利率的穩定,歐盟各國根據經驗,湊整了一個3%的赤字率安全線。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幾乎各國都沒有再遵守3%這個安全線,去年美國的赤字率是6.3%,意大利是7.4%,法國是5.5%,歐盟平均赤字率也到達了3.3%。而我國僅在2023年和2020年,分別為3.8%、3.6%之外,其他年份赤字率基本在3%之下。
如果2025年GDP增長目標仍將維持在5%左右的話,據中信證券研報,我們的赤字率就有必要提升至4%。根據當前的經濟體量,1個百分點的赤字率對應約為1.3萬億-1.4萬億元的資金規模,那么4%的赤字率對應2025年的赤字就將達到5.5萬億。那么明年在繼續增發萬億超長期特別國債的基礎上,能否會增加3萬億的特別國債,來繼續穩樓市,保民生?值得各方期待。另外,據傳專項債的審批權有可能會從中央下放到地方,那么為了緩解當前專項債項目荒的局面,明年是否在化解隱債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專項債使用范圍,也同樣可以拭目以待。
2025年投資方向
資金問題解決了,接下來還要明確資金的投放方向,才會避免之前的過度投資帶來的資源浪費和巨額債務的副作用。會議還提出“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要加大區域戰略實施力度,增強區域發展活力。”以及“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
這些表述,我們可以結合這兩天發布的兩個文件我們來共同理解,一個是標注了“特急”的國家發改委、住建部聯合發布的《關于抓緊報送城市地下管網管廊及設施建設改造實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的“特急”在于,要求各地的改造方案要在12月27日17:00前提交,逾期則視為自愿放棄特別國債和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另一個是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打造韌性城市的意見》。
從這些文件我們可以首先看出,政策加力的急迫性,但之前市場上其實也并不缺資金,而缺的是如何將資金傳導到能形成有效投資的項目上。這就要求,接下來資金的投放將聚焦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科技創新引領的新質生產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但是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還要經歷一個培育、發展的階段,短期內尚不足以取代基建、房地產成為經濟新的發動機,那在這個新舊動能轉型的過渡期內,我們就需要通過以大數據、云計算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作為項目抓手,提升城市建設、運營、治理水平。這些項目就包括對城鎮地下管網等市政基礎設施,以及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等城市更新項目,進行數字化改造升級和智能化管理。這樣在“兩重”發展方向上,通過這些項目的投資,一方面可以補齊基建短板,另外也可以加大資金向民生扶持的力度,實現“量”“質”的同步提升。
城投和央企
誰將成為新城建的主力軍
2008年之后,城投迅速崛起,成為基建投資的主力,在十萬億化債政策之后,輕裝上陣的城投是否又會成為新時代城建的主力軍呢?
而近期中國國新和中國誠通兩家央企獲批發行的穩增長擴投資專項債總計達5000億元,用于重點支持“兩重”“兩新”項目投資。是否又意味著中央將會在未來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與城投的發揮空間是否會因此受到限制呢?
也許央企和城投的未來發展,取決于誰能在高質量發展的邏輯下,能更好地找準發展方向,告別低效、無效投資,堅定重大設備更新及技術改造投資、重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投資,在聚焦長期且必要的民生項目上,從而更好地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上。